这里介绍一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和控制标准的变化。
不了解这段医学史,你就无法知道你的工作是否伤害健康?
如果连这个都不知道,怎么可能是有道德的人呢?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所以,一个有基本道德的糖尿病健康管理者,至少需要了解:糖尿病诊断标准的发展和糖尿病控制标准的发展。
最开始糖尿病诊断以尿糖为标准。尿糖标准执行了大概接近200年的时间。后来人类开始学会检测血糖。检测血糖这个技术发明之后医学界就有一个动力,让血糖代替尿糖。
那么,血糖多高算是高?当然一开始是没有标准的,所以出现了不同的标准。后来逐步地统一到空腹血糖7.8mmol/L。
最开始关于糖尿病的血糖诊断标准可以说是7.8mmol/L。这个时间大概是发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也是血糖仪开始出现和发展的时期。
便携式血糖仪让人们可以更方便地自我检测血糖。刚开始,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就明确反对血糖仪的普及推广,怀疑频繁监测血糖会带来不可预知的行为方式改变和治疗策略改变。但推广者十分愤怒。因为血糖仪是为了可以减少胰岛素过量使用导致低血糖的高发而发明的。
在不断的推广普及之下,公众乐于接受测一测血糖。最近生活还好吗?挺好的。那我给你测一下血糖。
血糖仪发明的初衷据说是为了减少胰岛素的乱用和低血糖损害。在一段时间成功推广之后,我们得到的是: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推出了一个新的诊断标准,把血糖7.8mmol/L修正为7.0mmol/L。
为什么要这样修订?有一句话式的说明,说是出于不同的目的。之前的7.8和之后的7.0是出于不同的目的。
之前是血糖诊断标准7.8mmol/L,1997年就变成了7.0mmol/L。
只是简单地解释为目的改变了。那之前的目的是什么呢?之后的目的是什么呢?这里面的表述还是我们不能接受。我们不能接受随便改变医学目的。传统思想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我们家世代行医,我们技术可以发展,但是我们的目的从来没有修正过。当然,这是文化上的差异
不管怎样,空腹血糖在7.0-7.8mmol/L之间的人,在1997年之前不是糖尿病人,在1997年之后就被诊断为糖尿病了。
事实上,当一个标准出来之后,一定是双刃剑。当我们为了避免漏掉糖尿病患者时就不可避免地把不是糖尿病患者也当成糖尿病患者来看。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在1989年公布说:把糖尿病的空腹血糖强行控制在6.1mmol/L以下时,并发症推迟。这个研究结果迅速在我国泛滥。我在2005年的时候,在一个大型医院和其糖尿病科主任探讨一个病例过程中,他突然接到了短信站起来来回走。然后我说什么事这么高兴?他说:糖尿病的门槛降低了,就是开始3.9-6.1mmol/L。但是官方文件从来没有发过这个,中华医学会从来没有发布过6.1mmol/L的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诊断门槛降低,这确实也是一个双刃剑。医生可以关照健康的人群扩大了。但是能否关照得好?是不是会让这些人更健康还是很快失去健康,是一个问题。
很多医院的医生把血糖的参考范围当作糖尿病诊断标准,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所有的从业人员,包括医生和相关执法人员,患者等,都应该知道:中国现在执行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是中华医学会向我们中国医学界同仁推荐的标准。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诊断标准第一条第一款是体征,“三多一少”。如果“三多一少”一个没有,单纯血糖高,那要后面隔一段时间再去,然后最后再去,才能确定。虽然没有症状,但是持久高糖,如果我第一款不符,我没有这个体征,仅仅是血糖升高,那现在不能诊断。如果过一段时间再一测发现血糖正常,就没问题了。
这个标准的第一条第一款是有症状,第一条的第二款是随机血糖超过11.1mmol/L。这是第一条。
然后当这一条不能够完全确认时,再加上几条。所以,中华医学会向我们推荐的标准是有症状,随机血糖超高11.1mmol/L。然后还不能够确认的时候,或加上,或空腹血糖超过7.0mmol/L。或再加上还有两条,我就不讲了。所以现在中华医学会所推荐的是诊断标准的血糖第一条不是空腹血糖,而是随机血糖超过11.1mmol/L。当这一条还不能让你确定时才加上空腹血糖7.0mmol/L。这是几个阶段。
确认糖尿病是不容易的。可是临床上常常简单地确诊为糖尿病。
重申:聂文涛医生认为,一切疾病的治疗目的都只是为了活得久、活得好。与生命长度和生命质量冲突的指标都是有问题的。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等糖尿病并发症比糖尿病指标更应受到关注。糖尿病专家们应该重视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