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学者对药食同源的看法是,全部的中药都是中国人的食物。这种看法有可取之处。中国人在生活中运用这些自然资源,通过进食的手段来维系健康和生命,因此中国人的食物资源非常宽泛。西方人喜欢用这样的观点看问题,然后来说明所谓中药不过是中国人的食物而已,因此这些中药实际上是谈不上什么医疗作用的。也就是要通过学术交流、留学生教育等途径让中国人明白,只有现代化学成分单一的纯净物质才具有治疗作用。然而这个问题也可以从另一角度看,那就是中国人的所有食物都是药物。后一种看法的证据是,中国人对每一种食物的医疗作用、保健作用、配伍方式、禁忌都进行研究,都作出明确说明。中医界人士应该让中华民族世代明白这些常识,传之后世,造福子孙。中医界人士还应该把这些知识通过学术交流的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启迪全世界个国家民族的智慧,服务更多的人口,为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糖尿病患者从此可以吃到粮食了
早晨起来,意外收到朋友的多个邮件:“恭喜你,聂文涛医生!你的谷物保护理论已经成为公认的知识。”在我匆匆浏览过新华网主页的文章之后,我真为数千万糖尿病患者兴奋不已。
仅仅在半年之前,一些朋友还拿着向红丁教授的“五驾马车”讲座质问我:“向红丁教授都说:治疗糖尿病,不是光是控制主食,而且也不是单纯控制主食,控制主食的同时也要注意副食。”[1]此前更大的质疑是:“《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列举了2型糖尿病的六个致病因素,没有聂文涛的那个谷物保护理论。如果聂文涛正确,早就获得诺贝尔奖了。”的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是由卫生部疾病控制司组织编写的,参与的专家都是国内享受最高待遇和荣誉的专家。因为不断面对这类质疑,我的内心对这些本是老师级的专家已经满腹牢骚。
然而,当我看到向红丁教授在新华网为自己的“五驾马车”重新注解的时候,那种敬意又慢慢升起来,而且越来越强烈。“不少患者认为,主食越少吃越好,甚至连续数年把主食控制在每餐仅吃半两到一两,这会造成两种后果:一是由于主食摄入不足,总热量无法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导致体内脂肪、蛋白质过量分解、身体消瘦、营养不良,甚至产生饥饿性酮症。二是控制了主食量,但对油脂、零食、肉蛋类食物不加控制,使每日总热量远远超标,且脂肪摄入过多,如此易并发高脂血症和心血管疾病,使饮食控制失败。”[2]向红丁教授这种敢于面对以往研究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也将永远成为那些爱惜颜面、坚持错误的人的一面镜子。
朋友们还告诉我,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主任梁晓春座客搜狐网:“高碳水化合物是指主食。”[3]这是在我之后又一位中医明确了“主食”、“粮食”、“谷物”这样的概念,而不是原有意义上的“高碳水化合物”。“高碳水化合物”原有的意思就是糖类,那不是主食。梁晓春教授是建国名医施今墨再传弟子。我真的感到了一种力量。
新华网主页——新华健康还转发了《专家指出:糖尿病人主食少、副食多是误区》一文:“新华网武汉11月22日专电(高翔、黎昌政)严格控制饮食是治疗糖尿病的先决条件。临床上不少糖尿病人采取少吃主食甚至不吃主食、多吃副食的办法控制热量,以达到控血糖的目的。专家指出,主食吃得少,热量不够,机体就会分解自身的蛋白质和脂肪来提供能量,反而可能加重病情。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内分泌科徐焱成教授说,主食是人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如果摄入不足,机体就会分解自身的蛋白质和脂肪,来满足机体能量需要,从而引起代谢紊乱,加重病情。”[4]
华西都市报发表了题为《糖尿病根在饮食结构上不合理》[5]的文章,指出:在诱发糖尿病的诸多因素中,专家认为不合理的饮食结构是根源。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的马方教授认为,由于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与糖尿病发病率呈负相关。对于健康人群,专家认为每日足够的谷物摄入才能达到预防糖尿病的目的。中日友好医院的杨文英教授认为预防糖尿病要增加谷物摄入。
我现在要替天下数千万糖尿病患者谢谢这些专家。如果没有得到你们的认同,仍然会有无数患者忍受着谷物缺乏的痛苦。我期盼这一天很久了。谢谢你们。